2014年6月4日 星期三

再看「黑暗騎士」


「蝙蝠俠前傳第二集:黑暗騎士」是一部很經典的電影。經典在於首先,蝙蝠俠和其他英雄都相當不同,這大家都知道,也就不特別贅述;而儘管蝙蝠俠相較於其他英雄顯得那麼特別,過去其他相關作品的論述卻仍然薄弱,無法讓人留下印象(這大概和 1990 ~ 2010 年間好萊塢的市場取向有關),直到 2005 年,由大導演 Christopher Nolan 的蝙蝠俠黑暗騎士系列第一集:開戰時刻,才重新讓大家認識這個獨特的角色。

台灣從 2008 年以後,社會抗爭事件直線上昇,但人民的態度一直相對溫和,沒有太多肢體衝突;而在 2012 年的文林苑都更事件後,政府透過警力強制驅離聲援王家的學生的畫面被強力而重複的播放,使得學生族群開始真正地注意這個政府的所作所為。 2013 年大埔張藥房、洪案等,姑且先不論事件本身的爭議;光是政府選擇以警力、怪手等巨大的力量處理這些事情,再透過睜眼說瞎話方式掩蓋,把人民盡當白癡,就足以使大多數老百姓對和平表達訴求的方式灰心。

尤其是在 2013 年的大埔案與洪案時,由於政府的所作所為,直接與間接的害死了兩條生命,使得人民產生了巨大的憤怒。接著,社會上出現一種對正義的期待 — 大家開始期待正義的英雄,能夠代替大家判斷事情的對錯、能夠在必要的時候超脫規範、體制、程序,制裁邪惡,維護正義。

但是,你真的希望你生活的城市中,有蝙蝠俠保護你嗎?

什麼是「俠」?

首先,在我的見解裡,「俠」和「英雄」的概念是不同的;英雄乃是眾望所歸、鋒芒耀眼、為人們完成某項不容易的事情,並帶來勝利、和平的人;而俠則是超脫法律、從自身信仰出發來執行正義之人(其觀念通常與大多數人們相同,否則就不會被稱為俠)。

也就是說,英雄的存在,代表人們對秩序、安定的期望;而俠則是人們在秩序中受到不公平對待時,跳脫既有框架的想像。

英雄所作所為基本上都會被群眾認同,而俠不會。所以俠時常很孤獨,但因為內心信仰之堅定,因此不會輕易被擊倒。

我覺得 Batman 翻譯的非常好;私自持有武力,在暗夜中神出鬼没的打擊罪犯,以暴制暴,保護高譚市的人民—這完全就是俠。他的誕生,是因為受到高譚市的召喚,所以他的所有行為都不必對法律負責,只要能夠達成「保護高譚市」這個目標就好。

自以為正義的黑道

但是,換個角度說,蝙蝠俠就是自以為正義的黑道。黑幫也會講義氣、也會保護鄰里,像金庸小說中的丐幫就是一例。

無論蝙蝠俠如何秉持著不殺人的堅持、如何潔身自愛,既然藐視法律—透過暴力打擊罪犯、竊聽警用頻道等—那麼他就是罪犯。但因為他的所作所為並不是為了自身利益(其實也有),因此我們不會稱其為黑道,而稱其為俠。

臺北也要蝙蝠俠?

當社會上充滿了欺騙、腐敗時,而你又拿這些上至官員下至黑道毫無辦法時,我們都會期待能有一個超越法律的人,為我們發現、打擊不法,而如果可以用暴力結合後續的法律懲罰,更是大快人心。
但是,這也意味著你必須要擔負有人可能會用透過手機電波監控你的風險,可能哪天蝙蝠車就碾過你的車,地下道和公共設施時不時就被炸個稀爛等。

再者,當你呼喚蝙蝠俠時,你還必須接受他畢竟是人,可能犯錯、可能誤傷、可能被誤導;更嚴重的是,他很有可能與你秉持著截然不同的正義。(我們的假設是蝙蝠俠就是為了正義而生,所以不討論他可能變得邪惡這件事)。他犯了法,但不用受到制裁。

另外,其實召喚蝙蝠俠「替我們守護正義」,其實就是在逃避責任。人們透過各種理由,逃避自己應該要承擔的社會責任,希望出現一個無償的正義使者替我們承擔,這絕對不是一個成熟社會的人們的選擇。

社會需要蝙蝠俠來維護秩序,就代表了這個社會的普遍正義尚未伸張、人民沒有權利,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可以改變社會,因此仍需要少數人來替多數人判斷。儘管這麼做正義得以伸張,但那畢竟是少數人的決定,而不是全體公民一起決定的。而只要有蝙蝠俠存在,我們就必須一直活在前述的恐懼中。

所以我會說,透過俠客來守護社會的方式僅是過程,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勇氣、有共識、有對社會的關心和對法律充足的認知,那麼我們將能夠從根本的減少犯罪,且更有效的抑制犯罪,讓我們不再需要蝙蝠俠。最終,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擔起責任,我相信人類社會將走到那一步。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