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2月15日 星期五

大學教育的意義VS競爭力


我想,很多人,尤其是年紀大一點的,成長於大學畢業生像天之驕子的那個時代的長輩們,大概會說現在連碩士和博士都滿街跑,大學文憑一點都不值錢,念完四年還不就是薪水22K,幹嘛要浪費時間和爸媽的錢去唸書呢?

然後,還會有很多人說,現今社會所崇拜的那些,像是Apple已故創辦人Steve Jobs、微軟創辦人Bill Gates、Facebook的Mark Zuckerburg之輩的典範,都沒有大學畢業。學歷相形見絀,好像相信大學教育的人就是笨蛋,趕快出社會工作才是成功的途徑。

有趣的是,替大學教育辯護的聲音幾乎聽不到,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似乎正在慢慢往「不需要念大學」這邊流動,但卻沒有幾個年輕人真的敢決定「我不要念大學,我有我的理想要實現」。大家一邊否定大學,卻仍一窩蜂地躲進這座象牙塔。(當然現在台灣兩年內的年輕人還是必須要當兵,不過這基本上不在我想要討論的範圍內。)

我想說的是,否定大學教育的父母、老師、社會精英們,你們有沒有想過大學教育是什麼?

我認為,大學教育,是讓一個少年少女,開拓他的視野,看到這個世界除了國高中所學的基礎知識外,還有無數的知性與感性的學問,在人類的文明中逐步前進,使人們進步。從科學上、從美學上、從管理學上、從哲學上,大學之餘高中畢業生,都有引領其前進,使其廣泛的瞭解世界、社會結構的各個面向,然後才能選定令其所感到莫名感動的事情,投入,學習,貢獻,安身立命。

對我而言,這是大學教育的意義;簡單來說,它給予年輕人瞭解世界,並瞭解自己的機會,有了這四年的歷程,他(應該)會知道自己想要將自己安置在哪一個位置,該深造或是出社會;同時,他能夠理解處在不同領域的其他人將有不同的思想,他或許不能認同,但他會學著接受,並用理性的對話,共同解決社會上一個又一個的問題。

任何一個想要瞭解人類文明,想要瞭解世界種種,想要認識自己的人,都該有權利接受大學教育,哪怕畢業後薪水只有22K,哪怕他去做了和他大學所獨毫無關係的事業,他都要可以應該享受大學教育予其的陶冶,心智上、體力上、社交上,使其所以為其。

換句話說,競爭力應該是「果」,但不是唯一的果。對學習的追求,對世界的好奇與感動,對自我的期望與付出,才是大學教育的「因」;四年的歷練,給一位畢業生的收穫,遠遠不只是「競爭力」三個字在這個社會的價值觀所賦予其的意義,我們還擁有了很多、很多東西。

在這個成就導向的時代,我想說,如果我們只看你能賺多少錢,你能獲得多少權力,那麼好像將錯過很多非常重要的東西,比方說自身之於社會的責任感、對美的嗅覺和品味,還有和好朋友們單純交往的情誼。

這才是大學教育的意義,無關薪水、無關成就,對我來說。

而且別忘了,Steve Jobs、Bill Gates、Mark Zuckerberg這些人,他們只是「放棄畢業」,而不是「根本沒唸」。